英勇永存:追忆革命先烈符竹庭的传奇人生配资网
引言:在历史长河中,有些生命虽已逝去,却永远长存。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们,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。正是他们的英勇牺牲,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。今天,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位杰出的革命将领——符竹庭。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,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中国革命的夜空。在他壮烈牺牲后,人们用60多斤子弹铜铸成独特的墓碑纪念他,开国元帅罗荣桓称赞他军政兼优,总参谋长杨得志更是亲自为他题诗悼念。 这位被后世敬仰的革命英雄,1908年出生于江西广昌一个贫苦农家。幼年的符竹庭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,家中一贫如洗,常常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。祖孙俩靠着缝缝补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。生活的重担让年幼的符竹庭早早地成熟起来,他不仅学会了各种家务,更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格。12岁那年,祖母将他送到布店当学徒,希望他能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。然而,胸怀大志的符竹庭不甘于此,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,最终在1927年毅然投身革命,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。 在革命队伍中,符竹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。他不仅作战勇猛,更善于思考,很快就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。1934年2月,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中,国民党第94师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。时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第2营政委的符竹庭,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,率领部队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。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,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三天三夜。符竹庭指挥的第2营在阵地防御战中伤亡惨重,全营仅剩百余人。但正是他们的顽强抵抗,为友军增援赢得了宝贵时间,最终取得了三岬嶂战斗的辉煌胜利。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符竹庭临危不惧、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。 长征途中,符竹庭历经千难万险,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。到达陕北后,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,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政治工作方法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,在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中再立新功。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,1938年党组织派符竹庭到冀鲁边区开展扩军工作。他深入农村,走村串户,用朴实生动的演讲打动群众。在他的努力下,仅用10个月就动员了3000多名青年参军,为创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1940年,表现突出的符竹庭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政委兼滨海区党委书记。在这个重要岗位上,他军政双优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。一方面,他部队英勇作战,多次重创日伪军;另一方面,他积极组织群众发展生产,建立地方政权。1942年,日军对鲁南、滨海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,企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。符竹庭沉着指挥,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,在六天内歼灭日军近千人,收复大片失地,取得了反扫荡的重大胜利。 然而,天妒英才。1943年,日军为夺取富庶的滨海地区,调集重兵发动进攻。11月26日,600多名日军突袭赣榆西北的马旦头村。由于事发突然,我军仓促应战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年仅31岁的符竹庭头部中弹,壮烈牺牲。他用自己的生命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 结语:符竹庭烈士的一生,是革命者光辉一生的缩影。从贫苦少年到红军将领,从长征路上到抗日战场,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革命斗志。正是千千万万像符竹庭这样的革命先烈,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。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和平的阳光下,更应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。他们的精神,如同赣榆革命烈士陵园中那座子弹铸就的墓碑,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,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。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,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,永放光芒! 参考资料: 《中国抗战史》(军事科学出版社) 《武装革命斗争史》(人民出版社) 《符竹庭将军传》(解放军出版社) 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